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每一位來到班上觀課的老師,看到學生踴躍的舉手發言,都會不約而同的問著:「老ㄙㄨ,你班上發表是如何加分的?」


我說過,一個老師所運用的班級經營策略,是源自於他的教學信念與教育哲學觀。所以這問題更深入的問法是:要如何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而更源頭的問題則是:在上課學生發表是重要的嗎?......如果這是重要的話,那麼老師有關注到「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能有充份表達自我想法的機會嗎?

我個人覺得在上課發表的能力是重要的,那攸關孩子的表達能力。身處於社會,就是需要和他人溝通,而口語表達就是一種溝通,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能帶來良好的溝通效果。

其次,去很多教室觀課就會發現,有的老師上課很熱鬧,學生也發言很踴躍,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發言的人永遠是教室裡的「妙麗一號」和「妙麗二號」。

很多學生一節課下來都安靜無聲,被動的接收,甚至一天下來也幾乎從未在課堂上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也因此即便老師留意到了,請他們表達看法,但因為長期於課堂上保持沉默,這些孩子被點到回答問題時,也常會搖搖頭說「不知道」。

所以在我班上,上課表達是重要的。我相信很多的能力都是需要不斷練習的,也因此我希望每位孩子在一堂課裡至少能夠發表一次自己的觀點。

那要如何達成這樣的課室氛圍呢?在《交心》一書中我有詳細書寫如何透過小組的力量,來讓個人動起來。

簡單的說,在我班上是以小組為單位,每次提問,都會由小組輪流來回答。若這組回答不出來或不是那麼完整,則由下一組來搶答。但在小組回答時,我盡量不抽點到重覆的學生,盡量小組內都有發言過後,再來發表第二輪。

不過近幾年來,我又大幅度的修正我的策略。因為由個人代表小組回答,容易有「回答不佳或不願回答而小組同學產生怨懟情緒」的情況出現;其次,很愛發表看法的「妙麗」們,也常覺得為何不點他們回答。

因此現在我班上採多軌方式進行:

1. 一樣由小組輪流來作為優先回答,這組答不好或沒有答案,則由下一組搶答。

2. 回答時由舉手者回答,只要回答,不論答案對錯,都可以至前方黑板處自己的號碼磁鐵畫一橫畫記。

3. 個人若回答十分完整,或是答案十分有巧思,或回答比前一組更正確,則個人可畫兩橫畫記。

4. 仔細聆聽他人回答並能完整說出他人在說什麼者,可得到與那人相同的畫記數。

5. 搶答以該節課尚未回答者為優先,老師在點回答者可先看一下黑板上的發言次數。

6. 小組內若太多人要搶答,則以猜拳為主,贏者優先回答。

7. 輪到該組回答時,若沒有人舉手,可繼續點曾經舉手過的學生再次回答。回答後仍加一橫畫記。

8. 待各組輪了二至三輪,只剩不到十分鐘,我會瞄一下黑板上的發言次數,開始點各小組內那些至今仍未回答者。不用害怕,只要有給老師一個說法,即便是爛答案,仍然可加一橫畫記。

9. 下課時,分數長登記各組搶到的畫記數,每一橫畫記可換算成3分,加至小組競賽表裡。當天取前三名組別為優勝貼上磁鐵,當週獲得最多磁鐵組別者為冠軍。

10. 隔天一早,電腦長將個人發表次數,依國語(白色畫記)、數學(紅色畫記)、社會(黃色畫記),登記在ClassDojo,每次段考前就結算各科的發言次數,算成各科的實作平時成績之一。

聽我這麼解說,是不是有些昏頭,所以還是請大家專心看影片說明就好......XD……(影片上傳中)

自從調整成這樣的上課策略後,各組變得更努力把握輪到的發言機會;「妙麗」們也能夠多發言幾次;而聆聽他人的發言,更可以加到個人及小組的分數。最重要的是,不太愛參與上課發言的孩子們較會被老師注意到,而被老師培養到勇於表達的習慣,開口愈來愈有條理了。

我常和孩子們分享:發言是一種思考的表達,一種陳述自己想法的說法。無關對錯,只有「一個說法」和「更好的說法」而已。所以我常請孩子不要被動的等答案,而是盡情的思考,給老師一個說法。

星期五上課時,我丟了一個問題:「敘里奧的爸爸為何會躺在敘里奧的身邊睡著?」現場滿是熱鬧的搶答:「因為爸爸心疼兒子......因為爸爸覺得抱歉.....」。最後我點了一位上課都還未回答也不愛舉手發言的孩子,他出乎意料的不遲疑的大聲回答:「因為爸爸怕敘里奧又回去抄寫訂單。」這回答惹得全班大笑,又鼓掌叫好。

所以我班上上課其實有點吵,學生都很忙。我很喜歡熱鬧又帶點井然有序的上課氣氛;喜歡只是一個小小的提問,孩子們就能樂於發表;而較深入的問題,孩子們亦能侃侃而談。

能在這樣思考相互激盪的課室之中教書,就是當老師的我們最大的享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