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每天持續一個小時自學
每天我們都花一個小時留下來,只算數學,不寫作業、也不做其他科目的練習。在這段時間內,我希望他們養成自學的好習慣。 藉由小團體的學習情境影響,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養成專注在學習上。每天一個小時過去,我宣布要放學時,他們都會驚呼:「老師,時間怎麼會過得這麼快?」
3. 分層自學
(1) 將來的學生,分成三類,數學能力優秀組、數學能力中等組、數學能力待加強組。可依A、B、C三組分別坐好,也可取名教練、新手.....等不同稱呼。
(2) 依照三組各給予不同進度。由於A組可挑戰較難題型;B組人數最多,先以當天數學進度、課內數學作業為主,完成後再進行較難題型;C組則是老師經常關心組,找到卡關問題,反覆給予相關題型的練習。
(3) 進行模式皆是以「教材自學」、「挑戰難題」、「向外求救」、「延伸練習」、「支援他人」。孩子們必須不斷的向老師、向同級同學、或上一級同學請求支援。
(4) 自己也是他人的教練,也要不斷的去看出別人的問題,給予解法上的建議;而不是直接給予他人答案。
(5) 老師的角色,是催化劑。不斷的提升大家專注的氣氛、強化想發問的動機、營造時間的緊迫性。並且找出學生卡關的點,給予延伸許多練習的題型。
4. 找出問題而不是給予答案
孩子在這過程中,學會不是想要一個答案或是解題公式而已,而是不斷找出自己學習的問題,並且反覆針對問題給予改善。
我會請孩子來發問時,帶著他的小白板過來,請他將算法過程展現在小白板上給我看。於是我能一眼就明白他卡關在哪裡,並且加以解說並延伸。如果他錯的題型都是類似,那麼我會在小白板上繼續出題考他,看他究竟學會了沒有。
我也會用「放聲思考」的教學策略,讓他們說說他自己的問題是什麼、而我的解法又是什麼、其他的解法還有什麼。透過孩子的「放聲思考」,我可以知道孩子是死記或是真正的理解。
5. 在團體自學中得到力量
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會愛上這個團體自學的方式。每個人依照自己不同進度在成長。一段時間下來,每個人在段考表現上都有驚人的成長。甚至有孩子大幅度從C組躍升到A組去。
我也會融入「數學家族」的概念。請ABC各成為一個家族,自己取一個可愛的家族名稱。家族裡有:家長、大哥哥或大姐姐、數學小寶寶,由數學家族長引領每個成員,依照自己的進度成長。
這樣的「數學家族」概念,會讓孩子將分組變成更溫馨,也可用同儕的力量彼此拉抬。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每個數學家族成員,都能躍升成「家長」的角色。
6. 均一教育平台進行補救
這是我最近一直想嘗試的部份,透過資訊平台融入補救教學。不過這需要資訊設備的配合,時間上的掌握也需要功力。
好處是自學的概念可以不斷延伸到家中的時段,讓孩子不斷挑戰自我自學的極限。
7. 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
對我而言,我也可以放下老師的形象,而是以一種亦師亦友的角色,陪伴他們成長。
我好愛他們這種願意面對自己的勇氣,也會給予他們讚美與肯定;而看他們肚子喊餓時,也忍不住幫他們準備一些小點心。
前一篇說到:我們要去檢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什麼樣形象的老師?其實無需孩子多說,從他們認真自學的眼神中,他們已傳達出一切的心意了。
(這系列文章,是針對沒有任何教育背景的大學生志工,他們初入教育現場,進入學校義務性幫忙輔導班上最為弱勢的孩子。所以並非是一般課輔班,或是一般安親班,請大家在討論時還請多留意我所分享的對象,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