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愛,我的內向小孩》已經好一陣子了,一邊咀嚼羅怡君令人深思的文字,一邊又思索著該如何推薦這本十分獨特又必須大推的好書。
還記得當時收到專訪邀約時,我在電腦這端大笑:「對啦,選我就對啦!我可是內向教師界的資深代表啊!」
於是我爽快答應這場邀約,不過,隨著日期的逼近,我開始有些坐立難安:
天啊,我要跟一位很不熟的人吃飯......
和這種200%外向者一起聊天,她會不會把我想講的話全講光......
呃,講綱為什麼到前兩天都還沒有寄到......
當天是該先吃飯還是先講話......
一邊滿嘴飯粒一邊講話會不會很不雅觀......
是不是點一份貌似能優雅吃飯的午餐就好......
為什麼此刻我會在煩惱吃飯而不是專訪的事情,早知道就不該答應這場邀約?
所以當天,我是抱持著搶麥克風的神風式必死決心前往會見怡君。不過不曉得是我變身成功還是她太會引導,或是必殺決心太強烈還是午餐太好吃?我竟然滔滔不絕的講到怡君忍不住偷偷收走她的錄音筆禁止我再講下去。
其實,我真的就是一個很標準的內向者,很多人第一次見面聽我分享的網友,都會下一個結論:「天啊,老ㄙㄨ怎麼會那麼靦腆?怎麼和他書裡的形象不一樣?」
從小到大,「內向」、「古意」、「靦腆」這些形容詞根本就是我的代名詞。從小到大,我極度討厭社交場合,不喜歡陌生人,怕叫錯長輩的稱謂,很怕很乾沒話講的場合。到一個新環境我需要半年才能安心。不喜歡有人在公開場合點到我的名字或讚美我,或是話題聊到一半突然聊起我,那會讓我渾身不自在。
我討厭追求流行,任何一窩蜂行為例如排隊或人擠人活動都讓我快窒息。有時候看到久未見面的朋友、或是遇見不熟的朋友,我會不知所措的後退並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想跟他打招呼,而是我有事要去忙……我無法面對鏡頭,尤其是錄影機對準我。任何需要與陌生人接觸的地方我都無法久待,吃政治餐更是會要我的命。
好吧,要列舉我是內向資深代表的證據,說個三天三天也說不完。
回來怡君這本書(跳),我必須說這真是一本曠世鉅作,如果早個四十年出現這本書讓我爸媽讀到,我就不會變成如此的彆扭鬼。我的前半人生都活在嚮往外向者的世界,小時候的我,覺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太一樣,覺得自己很古怪、很孤單,我常覺得自己是多餘出來的那個人。沒有人喜歡我,而我也討厭自己。
我一直想改變自己的個性,去融入這個外向者活躍的世界。於是我開始偽裝,交了很多朋友,努力在很多正式場合存活下來。但其實我心裡清楚,自己還是不喜歡,充其量,只能說我習慣偽裝的狀態,但內向本質還是不變。被認出來、被人注視著,還是很不舒服想逃開。
活過四十歲後,慢慢學會接納自己這個模樣,也釐清內向性格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例如我在陌生與吵雜的環境中話不多,我喜歡靜靜觀察人群的互動。久而久之,我能輕易分辨出一個人的本質。
內向也帶給了我慢想與深思的好處。一件事我會放在心裡頭慢慢想,正面想,反面想,多方分析又統整的想,慢慢發酵成一種可供自我驗證的理論。
內向性質帶給我高敏感的特質,讓我更擁有同理心,這在當一位老師相當受用。有時候望著孩子的行為狀況時,我能再三反思後,試著給予更多的同理與包容。
所以,內向其實並不是一種弱勢,也許內向是一種獨特的氣質,一種上天所賜予的關於更善良更包容更善於同理的天份。
有趣的是,我認識很多神人都曾說過他們其實也是一位內向的人,當下聽了幾乎快噴飯。但聽多了以後我發現,也許外向和內向並不是天平的兩端,而是一種光譜,每個人都同時兼具著外向和內向的特質。那麼,既然每個人都一樣,也就能針對自己這種內向特質好好的安頓與善待它。
身為一位資深內向的小學老師,對於該如何帶領內向小孩我真是太有感了。其實怡君和我約了兩次,第一次我說得滔滔不絕,但說了自己太多的私密故事所以全被她砍光了......XD......因此,第二次約訪,又從「慢」這個角度又拉出一個軸線,來談談如何欣賞並帶領內向孩子的「慢」。
怡君的這本書,不管是她個人的教養經驗,或是內向顧問團的人生體驗,都在這本書裡被精粹的整理出來了。不管您自己就是一位內向者,或是家中有著內向孩子的爸媽,都歡迎來讀一讀這本書,將會對教養內向小孩這議題有更多的啟發。
對了,羅怡君12/15在台中有一場簽書會,到時候她這個超級外向賽亞人,和我這個超級閉素內向人,將有一場世紀瘋狂大亂鬥的對談。
想看看內向者在台上無地自容嗎?想看看外向者在台上被內向者弄瘋嗎?歡迎報名參加。
想報名簽書會走這邊:http://topic.parenting.com.tw/eve…/20181215-child/index.html
想找《愛,我的內向小孩》這本書走這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2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