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讓孩子自己做複習的選擇

「真的。但是這節課是要請你自己幫自己做複習哦!」

沒想到,大多數人還是默默的到前面領練習卷回去寫。有的孩子在安親班已經寫過書商贈送的黃卷(咦?),就拿了白卷回去寫;沒寫過黃卷的孩子,就專心的衝刺還沒有寫過的練習黃卷……

更誇張的是,剛才大喊著「老師,都不要考啦」和「老師,你讓我們自己選一張來考吧」的孩子,竟然把三張練習卷全領回去寫了?

我巡視了整間教室,除了少數2、3位孩子還在神遊之外,大多數孩子都妥善規畫著自己的複習進度。有的人決定寫完一張、對完黑板上答案後,再領一張回去寫;也有人先把答案抄下來,又拿了一張全新的來考自己;也有人決定先寫完所有練習卷,再一口氣來對完所有答案;也有一些孩子決定都不寫練習卷,認真的準備其他科目的教材……

其實我覺得這樣都很好,不同的孩子,正為自己規畫著不同的複習方式。但相同的是,他們正在學習幫自己找出複習課業的方法;他們正聚精會神的展現高度「自學力」!

有不少孩子在對完答案後,真的拿著「造句」、「短語練習」的大題來讓我批改;也有孩子對完答案後,大大方方的打上一個分數送給自己;也有孩子在我幫他揪出錯誤後,又重新寫了一張新的考卷,不達到零錯誤他不甘心……

這是怎麼樣有趣的畫面啊!以往我都是帶高年級,但沒想到連三年級的孩子,其實也能做到為自己規畫複習進度?放手後,他們一樣能做出最適切的選擇。說真的,我還蠻驚訝的。

這也算是一種檢核。我想知道三年級孩子是不是夠大了,可以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我也想要知道這群孩子的內在裡,是不是有強大的自學力可以支撐自己?

沒有半點強迫,沒有分數的箝制,也沒有任何後續的處罰。但是,在放手之後,我卻看見了孩子們展露著微笑的高度學習力來,也感受到這滿室明亮又美好的學習氛圍……^_^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別把孩子的心理年齡給養小了!

當孩子犯錯時,爸爸媽媽會覺得:算了,他還小,下次別再犯就好了,於是幫孩子狂收拾爛攤子……;當孩子用發脾氣表達情緒時,爸爸媽媽們會覺得:他還小,聽不懂道理,趕緊安撫他,只要他不吵不鬧就好……;當全家在忙著家事時,爸爸媽媽們會覺得:算了,他還小,請他來幫忙,反而會幫倒忙,還不如不吵不鬧的去看電視好了……

所以孩子才會在大人們的「忘了教」、「大一點再教」的包容下,長期以來價值觀和行為都產生了變化。我們忘了把孩子當成一個成熟的個體,他其實都聽得懂,他其實都做得到。我們大人還沉溺在「孩子還很小」的刻板印象中,但是教養方式忘了跟著孩子一同成長。

研究中告訴我們,給孩子稍微再高水準一點的學習,他反正會發展得更快;若我們只給符合孩子程度的學習,他們反而發展停滯。

不不不,我不是在說「讀書」這件事,用在讀書上,可能會有誤導爸爸媽媽們揠苗助長的風險。我說的是「心理年齡」這件事,我指的是孩子在「待人接物」上所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

當我們把三歲的孩子只當成三歲看,我們可能少教了他們和同伴分享的道理;當我們把三年級孩子當成三年級孩子看,我們可能會忽略了任性、不合群所帶來的排擠效應……

有時候當班上孩子犯錯了,我會問他:「這樣的行為,應該是幾年級的學生才會出現的呢?」他會臉紅耳斥的說:「一年級……」而有時候我會讚美班上的孩子們:「今天你們表現出極度的自律感,一點都不像三年級的學生,反而有五年級的氣質哦!」他們臉上則會出現又開心又神氣的表情!

我們應該把孩子教得再稍微大一些,視他們為成熟的個體,教他們本來就該學的事,而不限制年齡。例如;做錯事要說「對不起」、得到他人協助要說「謝謝」、學著幫忙家裡分憂解勞、並且體會父母掙錢的辛勞……。這些迫切需要學習的事情,絕對不是等到他們再大一點再教就可以了。

情緒穩定的孩子,通常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思慮與自律能力。看著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從他的身上,看到幾歲的成熟度呢?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為孩子每天留下一段單純的歡笑時光

不過,玩遊戲的過程中也狀況百出,有的小組開始責怪著其他人跑得不夠快、為何別人總是把手鬆開;有的組別則是永遠慌亂的追不上其他組別……,於是我得下海一起來當貓咪,教他們如何用「頭腦」、而不是用「沒完沒了的奔跑」去追四散的老鼠們。

這不只是一個遊戲,而是一個課程。讓他們學習去接納別人,學習如何在別人跑得不夠快的過程,懂得放慢速度找到小組的節奏;而不是自顧自的嫌棄他人。

這也是讓他們學習如何與人合作的課程。如果沒有和他人持續溝通、持續發揮小組默契與創意,是無法達成小組共同的目標。

看他們即便跌倒了,還是拍拍腳上的雜草,沒有任何遲疑的站起來,繼續投入驚聲尖叫的遊戲裡。站在一旁看著他們,心裡正為他們拍拍手。

每個孩子都捨不得回到教室,紅紅的臉蛋裡,透著亮晶晶的笑容與眼神,也達到了全身運動的目的了。而接下來的每一堂課,也就更加有精神且專注的參與。

這就是遊戲的魅力!

童年,本來就該充滿了歡笑聲,但現代孩子能玩的機會和時間,實在是太少了。也邀請您一起來努力,為孩子每天留下一段這麼單純的歡笑時光!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不知該如何指導孩子衛生習慣?

「他前一陣子生病了,我就跟他說都是你不愛洗手的關係。」

「那他聽完的反應是什麼?」我問。

這位媽媽說:「他就一臉不以為然的表情,還是繼續沒洗手吃東西。」

「是啊,他還是覺得沒洗手和他生病,這是兩回事。他用他的生活經驗去實驗,發現這樣也不會天天拉肚子、天天生病,所以他就更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過日子。」

「那我應該如何做?緊盯他嗎?每件事情都要我緊盯、檢查再檢查,這讓我們母子之間的緊張度升高,他感到痛苦我也覺得難受。」這位媽媽無奈的說。

「這其實是孩子在態度上出了問題,連帶的養成了不好的生活習慣,態度上出現了『你講你的,我做我的』的偏差。有時候這是因為說話沒有傳達到孩子的心裡,有時候是我們忘了修正孩子聽話時的不佳表情和心態。」

媽媽問:「那要怎麼才算是把話傳達到孩子的心裡?」

我說:「洗手和刷牙,不單單只是『會生病』的關連,還有『整潔習慣建立』的關連性。一個有良好家教的人,在生活各細節上都會十分注意。將來出社會後,生活習慣的每個細節,都會展現在眾人面前,別人的心裡也會眼觀這些舉止,而在心裡偷偷的打著分數。細節是偽裝不來的,只有平時不厭其煩的反覆練習,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哦,原來還可以這麼說。」

「其實和孩子溝通時,話不用說太多,重點是要有效果。有時候是我們說了太多,他們反而覺得煩了。如果發現這麼說沒有用,大人的內心就該去思考,該如何用另一個方式讓孩子相信。所謂的溝通,其實是有認真的聆聽、有彼此言語上的互動、並且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可以取代原先的價值判斷,才會有突破與落實的可能性出來。」我說。

這位媽媽點點頭。

我繼續說:「還有一個問題,是態度上的問題。不刷牙、不洗手,只是行為上的、表層上的錯誤而已;而深層的錯誤,卻是在態度上,他用應付、甚至是用欺騙的方式來逃避。我們不用去逼他去為『沒有刷牙』的行為道歉,但是卻一定要他去正視『為什麼用應付的態度』在做事?」

「對呀,態度真的很重要。」這位媽媽也附和的說。

「要讓孩子明確的說出態度上的錯誤,他才會恍然大悟自己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也會明白下次不該這麼做的原因,連帶的,把行為上的錯誤也一併修正了。」

這類的孩子通常特別的聰明,所以他看得到大人們的盲點,聰明全都用在這上頭了,這樣真的很可惜!對他們緊迫盯人,其實效果不大。最重要的,是我們大人要先認清孩子的問題,大多數都是來自大人的盲點。

其次,在溝通時,先修正孩子不佳的態度;並且在內心不斷的捫心自問,找出最正確、最有效力的話語,才能達到彼此溝通的真正效果來。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捉蟲大隊

其實我還在反覆思量這課程裡的矛盾: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這樣的種菜過程中,體會辛苦播種後、含淚收穫的喜悅;但一方面卻為了要豐收,而得除上菜葉上的小蟲?之後四年級的他們,將進行一個養蟲課程----觀察毛毛蟲羽化、蛻變成蝴蝶的生命課程,在三年級教他們殺蟲,四年級卻要他們養蟲,這好像不是要教給孩子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念吧?

剛好,身旁有大膽的孩子用手捉起了一隻蟲,於是我靈機一動請他把蟲兒們送到樓下草叢邊,這時又有另一位孩子,也加入了捉蟲兒的活動。他們很英勇的捉住蔬菜園裡的所有小蟲,班上孩子全都好奇的圍了過來,於是他們瞬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

20140331001_resize

讓我更訝異的是,眼前這位穿著小禮服的小美女,她也面不改色的捉著小蟲,尾隨著兩位男孩子一起去野放這些小蟲兒。

20140331002_resize

身為都市小孩的他們,能很溫柔的看待這件事情、能很從容的和野外生物相處,我想他們先前的成長歷程,應該曾經有過在大自然裡認真玩耍的經驗吧!這麼恬靜自得的態度,是需要大人們為他們用心創造體驗環境,並且細心引導他們去喜歡大自然、學習如何和大自然共存的態度。

人總是因為無知,而感到恐懼。當我們因為不了解、或未曾接觸過時,就會因為心裡的不踏實感而感到害怕;但也由於害怕,讓我們失去了細心觀察生活、駐足欣賞美景的機會。

謝謝這三位野放蟲蟲的小勇士!他們的英勇行為,也讓更多孩子加入他們的行列。每當有人高喊:「有蟲蟲出現!」他們就會挺身而出,第一時間內趕到小菜圃裡進行搶救。

謝謝這些突如其來的蟲蟲訪客,讓班上孩子也上了一課很另類又很有意義的自然課。這樣的情節常讓我莞爾不已,愛畫畫的小孩變身成捉蟲大隊,不禁讓我想起『魯冰花』這部電影裡的情節。有時間,應該要讓他們來會會這部電影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