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不說話的孩子

我問:「你為什麼把呼拉圈折壞?」

孩子聳聳肩,表示不知道。

我再問:「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把呼拉圈折壞?」

孩子又搖搖頭。

「你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我又問。

這孩子還是搖搖頭,不說一句話。

 

教書很多年,會發現很多孩子在事情發生時、或在和大人溝通時,都習慣不講話,而是用肢體語言表示。也許是因為大人總是把他們要講的話講完了;也許是當他們每次犯錯時,只要保持沉默、一直挨罵就行了。這樣長久的對話下來,就會養出這種「不講話、不想面對錯誤」的孩子。

我說:「請你講話。」

孩子還是沒反應。

我的語氣加重,說:「老師再問你一次,你為什麼把呼拉圈折斷?」

「不......知......道......」孩子終於開口了。

「好,我再問你,請問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我問。

孩子又點點頭。

「請你用說的,不要用點頭的!」我語氣再加重。

「知......道......」孩子的語氣很微弱,但至少正面回應了我的問題。

 

我打算換個方式來問:「我問你,當時你把呼拉圈折壞,是因為生氣?還是因為無聊?還是你是因為玩得太開心了,而把呼拉圈折壞的呢?」

孩子又聳聳肩。

「剛才老師並沒有罵你,我只是想要教好你而已,所以我並沒有生氣。但是你如果一直這樣都不回答我的問題,那麼我真的就要生氣了!」我看著這孩子的雙眼表達我的立場。

孩子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我「嘖」了一聲,孩子瞧見了我臉上的表情,於是他趕緊補上一句:「我知道了!」

我問:「那麼我再問你一次,你是因為生氣而折壞呼拉圈的?還是因為無聊?因為太開心?或是還有別的原因?」

孩子這次想了一會兒,說:「因為好玩......」

我重覆了他的回答:「所以你是因為好玩,才折壞呼拉圈的?」

「是的!」

我稱讚這孩子:「對嘛,這樣很好,你有回答我的問題嘛!」

 

「好,那老師再問你,你知道體育老師很生氣嗎?」

孩子又點點頭。

「說-話-!」

孩子趕緊回答:「知......道......」

「好,那老師問你,上回你有看到別的同學折壞呼拉圈、結果老師很生氣嗎?」

「有!」

「那你為什麼還折壞呼拉圈呢?你不怕老師生氣嗎?」

孩子又沉默下來,不發一語。

 

「好,那你告訴我,你做錯了什麼才來到這裡的?」

孩子說:「我折壞了呼啦圈......」

「為什麼折壞呼拉圈是錯的?」

孩子想了想,說:「因為別人也要用......」

「對,沒錯!這呼拉圈是學校大家共同要用的東西,如果你把它弄壞了,那別人怎麼使用呢?」

我繼續問:「那還有做錯什麼?」

孩子搖搖頭,我又「嘖」了一聲,並且瞪大我的眼睛看著他(哈,雖然我的眼睛很小),試著給他一點壓力。於是孩子趕緊補上一句:「不知道......」

我補充的說:「你還做錯兩件事:一件是你可以因為太開心了,就做出錯事,自己要有自制能力。」

我接著說:「另一件事情就是明明老師都告訴你不能折呼拉圈了,你還故意這麼做,這代表你不夠尊敬老師。」

孩子似懂非懂的點著頭。

「好,你說一遍你做錯哪些事?」我又問。

孩子說:「我不可以折壞呼拉圈,因為別人也要用......我不可以太開心而折壞呼拉圈.......還有.......還有......」孩子支支吾吾的接不下去。

我幫忙補上:「還有,體育老師才剛剛說過不可以折壞呼拉圈,偏偏你就做了,所以這樣很不尊敬老師......請你把這三件錯事再說一遍。」

「我不可以把呼拉圈折斷,因為別人也要用......我不可以因為太高興而折壞呼拉圈......還有老師上次有罵過人了,可是我還是不聽老師的話......」這孩子一口氣把所有的話都說完,自己顯得也很高興。

 

我對著這孩子,語重心長的說:「老師看你其實看起來很帥、又很聰明的樣子,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

霎時間,孩子紅了眼眶,這句話擊中他的心坎。

我輕聲的說:「答應老師,下次不可以再做同樣的事了。待會回去,也馬上去跟體育老師道歉,好不好?」

「好.......謝謝老師!」孩子離去前的那句「謝謝老師」,充滿了誠懇而真摯的心意。

 

這孩子其實是聰明的,只是長久以來,他被訓練成一位「可以不回答」的孩子。說真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孩子還蠻可憐的。

總覺得孩子犯錯也並不見得是壞事,因為此時我們正好發現了孩子在觀念上有偏差,正可以藉此機會好好的為他們上一課。

大人們和孩子溝通時,千萬別自己把話全講完了,也不要對孩子瘋狂的碎碎唸;這只會把孩子罵壞、或是把孩子罵成沒有反應的木頭人。我們應該要有技巧的引導孩子說話,並且讓他們可以有機會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樣他們才會從錯誤中愈變愈好!

孩子算數學時漫不經心、逃避難題,該如何幫他?

您好!

看來這孩子對於學習數學真是興趣缺缺;而您的擔憂, 卻又無法影響到孩子學習數學時的正確態度。這就是現代很多孩子的通病,並不覺得讀書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爸爸媽媽而讀的;更困難的是, 有些孩子連為了爸爸媽媽而讀書也不願意,所以這種意態闌珊的態度,實在是讓人好頭痛。好頭痛。

不過比較好奇的,是當這孩子表現出「我不會」、或是「抗拒反覆練習題庫」時,您當下的反應是什麼?

感覺上您與孩子之間的對話,並無法將您的用意傳達到孩子心中;因為這些話語呈現出孩子可以有逃避的機會,而您也在孩子面前顯現出束手無策的態度。

我們和孩子對話,就是在尋求一種溝通,我們仔細聆聽孩子的需求、孩子所遇到的困難,並且真心的想要幫他們解決。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同理大人的心情,彼此找一個雙方都同意的結論,接著付諸實行。

其次,關於孩子的數學計算部份,「拒抗反覆練習題庫」表示他覺得這樣的練習沒有效果,有可能真的是因為「他不會」、他看不懂題目。此時的六年級數學題目,已經進入到幾乎都是應用題,全部都是文字敘述的題目,理解能力不好的孩子,真的是看不懂,也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建議您還是要耐心的帶著孩子,從「如何解題」開始教導孩子去破解數學密碼。我都習慣在文字題裡把不相干的文字刪去,只留下重要句子;並且以中文簡寫取代寫成橫式;於是滿滿的文字題,最後會剩下二到三行橫式;再從橫式之間,找出出題者希望我們去計算的關係。

「如何解題」是一種長時間的數學能力養成,您和孩子都需要更多的耐心才行。但千萬不要放棄,此時孩子放棄了,升上國中後就很難跟上了。您也可以尋求數學老師或家教老師的協助,不過前提是他們也需具備有耐心、有愛心、有方法的特質。

祝福您和孩子在面對數學難題時,能有持續的進展!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我喜歡上學!

這哥哥想了一下,說:「因為......去學校可以跟同學玩......」

原來如此。

以前我班上的孩子,每回暑假或寒假過後,回到學校後第一句話總是:「好期待開學哦,在家裡真的好無聊,還是來學校比較好玩!」 (雖然,老師心裡可是百般的不願意聽到「開學」這兩個字......>_<......)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十分渴望能和同學一起互動、一起學習的。

社會建構論的學者主張:學習不應該只是個體單獨的行為,而是透過和其他人互動的歷程所習得的。想想也是,透過與其他同學的互動與合作,孩子的表達能力會比較好;也會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 或腦力激盪;甚至與他人共同分享快樂與榮譽感。這些,都不是孤獨自學的孩子所能得到的學習成果。

孩子都是喜歡上學的,這也是學校存在的目的與價值。因為他們相信學校裡有好同學、好棒的老師、和好有理念的主任與校長!

請為孩子打造一個充滿明亮印記的學習環境,也請給孩子一個快樂來上學的理由!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爸爸,我找到你了!

於是小ㄙㄨ姑娘看到我了,用她半跑半跳的標準跑法,開心的朝我奔來,並且大聲的喊著:

「我找到爸爸了!我找到爸爸了!」

高鐵車站裡人聲鼎沸,然而所有人不約而同的轉頭看著這一幕。可愛的小女娃朝著爸比開心奔來,連站務人員也在一旁微笑著。

我一把抱起小ㄙㄨ姑娘,懷中的小ㄙㄨ姑娘開心的說著:「爸爸,我找到你了!」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 一直覺得很不好意思的我,此時心裡卻好滿足、好激動。

 

小時候不愛睡覺的小ㄙㄨ姑娘,可真把我們忙得累壞了。但是我的同學卻很有哲理說了一句:「孩子有一天會長大的。現在有時候因為公事氣呼呼的回家,但是打開門時看到孩子的笑臉,突然覺得什麼鳥事都不重要了,所有負面情緒都會煙消雲散.....」

現在的我也是這樣。

看著小ㄙㄨ姑娘的笑臉,覺得我們夫妻倆真的好幸運、好有福氣。

20120413008_3

謝謝小ㄙㄨ姑娘,謝謝你找到爸比了;也謝謝老天爺,派了這麼棒的小天使來陪伴我們!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教學中的細節 part 2

教室保持乾淨要怎麼做?

 

每節上課前,老師大喊三沒:「桌椅整齊沒?地上乾淨沒?課本好了沒?」邊喊學生要邊撿垃圾,做到最好的組別可加分。

將教室切割成六大塊,教室前、教室後、以及 左右走道,都是鄰近那小組負責。「三沒」喊完,若鄰近區域仍有垃圾,該組即不能加分。

脫鞋是最能保持教室裡乾淨的方法。亮晶晶的地板還能讓學生在地上打地鋪,留下和同學愉快的回憶。

沿著教室邊緣,把細細碎碎的小垃圾掃起來。這些小垃圾最容易被忽略的,學生會很驚訝教室裡為什麼這麼髒?

 

 

上課前要保持安靜怎麼做?

 

可請DJ長一上課就播放古典音樂、或抒情音樂,營造靜態、有氣質的情境。

或請大家閉目養神,靜默倒數從一數到十。尤其是體育課結束後,或是二十分鐘那段長時間下課時間。

一上課每位學生桌上即要準備好該堂課的課本,並且把課外讀物拿出來。每個人手邊都要有事做。

請風紀股長以小組來登記,依照全班六個組別,由最快小組到最慢組別依序往下排,最快的組別可加二十分。

上課前進行讀經教育或詩詞教育時,可由一人慢慢唸一句,其他人複誦一句。不貪快,只求學生能感受文字的力量。

 

 

建立師生默契怎麼做?

 

善用喊口號來建立師生默契 ,也能有條理的幫學生建立生活常規,更可以增進班級氣氛。

上課前可喊「三沒」,上課要專心可喊「注意→注意」、「一二三→木頭人」、「四五六→睡美人」、「鬥雞眼→看哪裡」、「有氣質→我最有氣質」。離開教室可喊「四關」。連放學都能設計一套愛的口號。

每天撥出個上課空餘時間,五分鐘或十分鐘,可以說故事、講笑話、玩遊戲,讓學生對學校生活充滿期待感。

複習可以採「有獎徵答」、「萬能大富翁 」、「PPT搶答」,讓枯躁的複習變得有趣。

每天別忘了找一件事情來讚美全班學生,但是千萬不要讚美完又加一句「可是...」。

不要隨意剝奪學生的權益,會導致師生關係決姴。以小組為單位給予獎勵,會比處罰全班或個人還來得有效。

 

 

先這樣,再期待下一次的有感而發......^_^

 

【相關閱讀】  

教學中的細節 part 1

教學中的細節 part 2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如何教導因為玩樂而說謊的孩子?

親愛的Judy媽咪:

請先給自己一個愛的抱抱,讓自己找回對孩子的愛與智慧。

您提到的這個問題,普遍出現在很多孩子的身上。包括連乖巧的孩子,都會趁著父母不在時狂看電視、狂上網。等到父母回來時,才裝作沒事、假裝用功的看著書。孩子其實是知道父母的用意,但是知道不見得做不到。這是習慣問題,別急著戳破他們、或是處罰他們,而是要想辦法協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習慣。

孩子會這麼做,是因為放學這段時間沒有大人在家。他感覺無聊,因此才會跑出去玩。那麼我們必須要去好好思考:如何有效陪在 孩子身邊、如何安排孩子這段空檔時間、以及如何讓孩子覺得這段時間是不無聊的。

這是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來討論、一起擬定計畫、一起來完成這樣的計畫。也許你們可以安排好孩子課後的去處,或是讓他去從事某種的課後活動;或是尋求一些共學團體的課後資源。和孩子一起討論,才能真正找出符合孩子需求的計畫;而討論完畢後,更需要家長用決心,陪伴孩子一步一腳印的去付諸行動。

別讓孩子一直陷 矛盾的循環裡,說真的一直做不到他也很痛苦。您和孩子還需要好長一段時間,來協助他養成如何妥善規畫好自己時間的習慣。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蘚...明...進...?

我說:「不要笑,每一年我都很認真的叫大家不要寫錯,但是還是會有這種喜歡改別人姓名的人,人客啊(台語),你們說有沒有天理啊?」

孩子們又全笑成一團。

我以為當我這麼說完後,全班孩子就會把我的名字寫對,其實並沒有。待我把作業本收過來時,總還是有一、兩位天兵的習作上,仍大大的寫著「蘚-明-進」這三字個......

啊,好討厭的感覺啊!(←神奇寶貝台詞)

 

前幾天,我在批改自然作業簿時,我簡直快昏倒了,明明「小蘇打粉」這四個字就寫在旁邊,還有孩子仍是寫著「小蘚打粉」......我無言了。

我對他們說:「拜託,我都教你快一年了!你還把這個『蘇』字給寫錯?」

 

話題跳回來(原地跳一下)......今天很神奇的拿到一本簽到本,於是我乖乖的簽上我的大名。只是仔細一瞧:哇賽?怎麼會這麼多張啊?

我一筆一畫的寫上我的名字,不知不覺中覺得手好酸、字跡也愈來愈潦草。我的心裡忍不住在碎碎唸:「這麼『蘇』,怎麼筆畫這麼多畫?怎麼一個字就要寫這麼久啊?......」我的內心O.S.可能太大聲,背後的同學們都為我掬一把同情淚。

突然,我噗吃笑了出來。

我左右瞧了一下,好裡家在沒有人發現。我繼續練我的「罰寫」,邊寫邊抱怨的我,過了三分鐘後,又是一愣,接著忍不住瘋狂大叫:「啊,我又把我的名字寫錯了啦!」

簽到本上,清清楚楚的寫著「蘚--明--進」這三個字......

DSC_0055_5

「哈哈,老師,這不是苔蘚的『蘚』嗎?蘚--明--進--?老師,他們怎麼這麼好笑哇!」我的心裡突然冒出學生的這句話。

而且,我還連續寫錯兩次耶?

我哀嚎的說:「我以後再也不會罵學生把我的『蘇』寫成『蘚』了,怎麼字一寫快,這個字就會不斷的冒出來?」

學弟也跟著補充說:「我上回也是看到學生寫錯自己的名字,於是我就罰他寫很多遍自己的名字。結果隔幾天我就收到這一疊『罰寫自己的名字』......寫得手好酸哦,以後我絕對不會再罰學生寫自己的名字了......」

「嗯嗯嗯,我也是。原來罰寫的感覺是這樣啊!」我說。

 

一直到這疊『罰寫名字』寫完,不誇張,我總共寫錯四次的「蘚明進」......

每寫錯一次我就大叫一次,全研究室的人看我忙進忙出的拿立可帶,全都笑翻了。

 

「我以後--絕對--不會再罵學生--為什麼把我的『蘇』寫成『蘚』了!」我發誓的說。

「看來,今天的我們,都各自得到了啟發。」學弟悠悠的、很有智慧的,下了這樣的結論。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推薦《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

小ㄙㄨ姑娘現在已經是二歲多的小可愛了,但是總覺得她和老婆大人的關係好親密,母女之間常抱在一起說悄悄話;相較之下,我和她之間則是多了點距離感。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恍然大悟,原來在親子之間的對話,老婆大人比起我用心多了,也更多了正面的支持感。
 
20120408006_resize 
 
《建立愛與信任感的引導式對話法》這本書提醒我們:用肯定句,鞏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用否定句,而用讚美及改變主詞的方式,來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話語。
 
例如:「不要在店裡吵鬧」可以改為「在店面要安靜一點喔」,「哎呀,你怎麼把果汁打翻了」可以改為「哎呀,這下糟糕了,衣服弄髒了,我真難過呢」......只是小小的改變,聽起來的感受卻大大不同,孩子的接受度也就更高了些!
 
書裡頭還提到了很棒的「滋養孩子心靈的五種對話」,包括了:
 1. 愛的話語:「好喜歡你這樣做」+肢體接觸,帶來親子之間的幸福感。
 2. 打招呼的話語:「早安」、「我回來了」、「我開動了!」,這種日常用語是非常重要的。
 3. 感謝的話語:一句「謝謝你」,帶來親子間甜美的笑臉。
 4. 請求的話語:孩子很喜歡大人的「拜託」,有被依賴的價值感。
 5. 道歉的話語:大人能坦率說出「對不起」,才能養出對做錯事負責的好孩子。
 
這些都是每日和孩子相處時,必須要教導他們、但卻容易被我們大人所忽略的親子互動。很多的家庭,每天都籠罩在負面的氣氛中,不只是孩子難受,連大人也不好過。也許我們真要好好思考一下,該如何和孩子建立愛和信任感的對話吧!
 
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去找一下這本書吧!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習得無助感

聽完這實驗,忍不住嘆了一口氣。我們的課室裡,不也經常看到這種類似的情形?

很多在課堂上兩眼無神、滿臉沮喪的孩子,其實正是受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挫敗,於是他們乾脆承認自己的無能,完全放棄了學習。

另一個例子,是那種一天到晚闖禍、做盡各種壞事、會挑釁大人、被大人們認為沒救了的那群孩子。其實他們不也是在大人一次又一次的責罵後,終於承認了自己的差勁,於是他們變得更壞了,因此他們知道再在乎也沒有用了。

要改變孩子的「習得無助感」,必須先給予孩子有安全感的環境,讓他們不會再感受到「做什麼也無濟於事」的感受;並且,要創造容易達成任務的各種機會,好讓他們能夠有領略到「成就感」的歷程。

上回去一個學校分享,一位老師問:「為什麼我做什麼沒有辦法改變這學生繼續搗蛋、為非作歹?我真想不管他了......」

我一直相信「孩子是被罵壞的」。當孩子這麼放肆的為所欲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先前那段學習過程中,沒有大人找到和他有效對話的方法。一次次溝通失敗,才會造成他現在完全無所謂的心態。其實,在某種程度而言,這孩子是可憐的......

也許這孩子有太多令我們生氣的行為,也許這孩子的家長令人搖頭不已,也許這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但是請您下次在面對這孩子,多想想這個「習得無助感」的實驗結果,多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是參與其中的冷血旁觀者?

還是,我們有機會逆轉、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出來?

learned helplessness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3C世代裡的父母大考驗

一對對帶著孩子的爸媽,無不面露慈父慈母的神情,觀看著孩子認真玩遊戲、學英文;更不少父母當下不手軟的就簽下合約。不過有趣的是,笑容可鞠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背後,總有幾位穿著隨便、背著腰包的中年男子,隨時在一旁監控著這些交易過程......

我很好奇這些所謂的學習軟體,究竟是怎麼被研發出來的?是根據什麼學習理論?有沒有做過什麼學習成效的評估?還是它只是經過遊戲軟體包裝並且販售的零碎知識罷了。

自從當了奶爸後,我才發現我們夫妻倆也得了一種「有拜有保庇」的症狀,總覺得某些書買回來給小ㄙㄨ姑娘,她就會看、就會把我們希望她懂的在一夜之間學會了。

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小ㄙㄨ姑娘不太愛看我們特地幫她買的書,她比較愛看的書,就是媽咪曾經為她念過的故事書;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和媽咪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一起開懷大笑。

很多的研究也顯示:讓孩子運用資訊媒體來學習,不見得會有助於孩子的學習;甚至學業成績還會有下降的趨勢。孩子之所以會進步、會成長,是因為我們大人一直在一旁循循善誘,一直針對孩子的需求,做最好的教導與陪伴。

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冷冰冰的學習素材了。習於聲光刺激的孩子,要他們安靜的坐著學習反而覺得痛苦;而冷冰冰的電腦設備,也提早斷送掉孩子的靜態學習能力;同時,孩子會很快對這些價格不貲的遊戲感到厭倦,這些學習素材就像無底洞一樣,怎麼樣也買不完。我們不想孩子長大後變成不懂體察人情冷暖、不耐專注學習的新世代,我們就該做好為人父母應該有的堅持。

所以,與其買一套昂貴的教材,倒不如陪孩子吃頓飯,陪他們聊聊天,傾聽他們最近成長的酸甜苦辣點滴;或是陪他們寫寫功課、念一本書給他們聽......這些親子共有的回憶,才是孩子將來心性穩定、專注學習的很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