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和孩子聊犯錯

但是他保持一律不回答的狀態。不論我怎麼引導、怎麼釋出善意,這孩子還是一律不說話。頂多點個頭表示知道了。

這孩子我很了解他,平時很活潑又外向;但只要犯錯了,就是維持著不講話、不回應的表情。但一轉身後,又是一副嬉皮笑臉的模樣,繼續闖出大小禍事來。

所以我花了好多時間,在處理這孩子的武裝態度與不回應習慣。

我先表達出善意,不斷讓他明白:再和他聊這件事情,不是想罵他,只是想幫他好好釐清當時的狀況;同時也用簡單的問題、有趣的問題,引導他開口回答;再讚美他在回答上有進步;並且慢慢把問題拉長來互動......

事後我也和這位媽媽談這孩子的問題,媽媽表示平時這孩子只要犯錯了就是如此,問什麼都不回答,只想等大人罵完就算了。

這就是過度責罵孩子的後遺症。這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因為大人們的反射性動作,長久下來所養成的習慣。

在孩子犯錯的當下,大人的情緒常讓大人變得喋喋不休,而孩子缺少了說話的機會。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成「反正我再撐一下就過去了」的習慣;而過度簡化的親子對話,例如:只用是非題的問法,也會讓孩子養成「待會我只要照著大人的話複誦一遍就行了」的心態。

於是孩子只會用點頭或說「嗯」來回答。

孩子仍是反覆的犯錯,大錯小錯連著犯。他們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去省思:這件事為何不能做?做了會造成什麼傷害?

有的孩子更在大人的威權下,成為被逼迫認錯的受害者。那不說話的習慣,其實也是一種冷漠的反抗。

犯錯後,真的要讓孩子說話;同時更要在友善的狀態下,讓孩子說話,讓他們和自己重新好好的聊聊這件事。

大人們也要清楚體認:孩子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他是否在這件事中謙卑的、並且深刻的學習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