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生氣的孩子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這幾位孩子假借午休服務學校之便,連續好多天自己跑去學校後山坡玩耍,連跟我說一聲都沒有。這幾位孩子平時都是認真、熱心的好孩子,說真的要責備他們還有點於心不忍。

因此我希望他們能在寫給我的信裡頭,好好的深切反省這件事。也希望這件事情,能帶給他們不同的成長省思。

所以此刻的我,會感到訝異不是沒有原因的。從這些隻字片語中,我感受到的是生氣的情緒。只是做錯事情的又不是我,我又沒有很凶狠的責罵他們,他們何來情緒之有呢?

 

上學期,我也遇到一位孩子對著我咆哮。他無緣由的發了頓脾氣,轉身就離開教室,我也攔不住他。這孩子習慣用翹課來表達他的情緒,所以這也不是第一次。我下課後找他回來談話,平時我跟他好到不行,只是這次我用比較嚴肅、大聲的語氣和他對談,他竟然對我咆哮?教書這麼多年了,第一次遇到這麼情緒強烈、又令人傻眼的孩子。

於是我明白了,「輔導」這件事,不是永遠都會順利的。千奇百怪的孩子一大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個性與癖好,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了引爆的地雷。

  

這一次下課時,我特地繞到這兩位孩子的教室外,把他們叫出來。孩子看我在教室的走廊上,還不願意出來,被同學死拖活拖的拉出來。

我自己說了一堆,兩位孩子還是很少答腔。其實我也可以就這樣讓他們轉身離開,但是這真的很可惜!可惜了這一場師生的緣份,也可惜了他們可以為學校服務的最後機會。我也不想以後在校園裡和他們相遇時,只彼此留下一句尷尬的「你好」......

隔天早上,這兩位孩子還是沒有出現。

所以我又找了另外兩位孩子,這兩位孩子也是去玩的共犯,只是剛好前一天不在場而已。我先點明這件事情,兩位孩子馬上一臉慌張。於是我讓他們將功贖罪,讓這兩位孩子去幫我問清楚,究竟他們在想些什麼。

經過兩節課後,兩位探子回報:「老師,他們以為我們去密告啦!他們覺得為什麼老師只罵他們,都沒有罵我們......」

原來如此。

正當我還在了解這件事情的始末時,那兩位生氣的孩子突然蹦蹦跳跳的衝進辦公室,一臉開心到爆炸的表情。

我苦笑著:「你們來啦?」

兩位孩子嘻嘻哈哈的笑著。

「還生氣嗎?」

「還好。」笑嘻嘻的表情裡,我看出他們有不好意思的情緒在。

所以我還是在把我的立場表明一次,我在乎的點是什麼。最後我說了一句:「背心拿回去吧!」

兩位孩子笑著說:「等一下......」

「什麼等一下?給我拿走!」我開玩笑的將背心丟給他們。於是我們師生一群人哈哈大笑,結束了這場陰天裡不愉快的小衝突。

 

忘了說,上學期對我咆哮的孩子,當天下午我又把他找了出來,和他長談了一節課。情緒已平復的他,已經能平靜的聽完我的說明。我向他說明這件事情他究竟做錯在哪裡;我也為我的情緒道歉,而孩子也為他的情緒向我道歉。於是,我們終於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彼此,能開始傾聽彼此內在真正的聲音。

我相信這些孩子的心裡頭,一定也有著這樣的情緒:「我們之間這麼好,為什麼你會誤會我?為什麼你會對我發脾氣?......別人可以,但你就是不可以!」因為,事情剛開始時,其實我的心裡也是這麼想。

這兩件事情,教會了我: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溝通沒有所謂的SOP流程,只有找到最適合這孩子的切入點,才能開啟溝通的大門。

此刻我也才明白,原來失敗的溝通不算太糟糕,重要的是那份「想要重新修補、想要獲得比較好的結果」的心意,那才是讓自己事後回想時,會露出會心一笑的美好結果。

2 則留言:

  1. 獨一無二~的確是,造物者將宇宙的每個生命激發各自的特色。
    輔導孩子,除了向老ㄙㄨ學習誠意、正心,還得屏除自我感,孩子真的可以好好溝通的。
    孩子,一直是我們的老師。
    版主回覆:(2013-02-03 10:44:26)
    「孩子,一直是我們的老師。」
    這句大推!

    回覆刪除
  2. 『失敗的溝通不算太糟糕,重要的是那份
    「想要重新修補、想要獲得比較好的結果」的心意,
    那才是讓自己事後回想時,會露出會心一笑的美好結果。』
    老ㄙㄨ這段話...說得真好!!^^d

    曾在盧蘇偉老師的書中..讀到一段內容大概這麼說著~~
    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再來瞭解心情
    情緒安定了...事情自然沒問題...

    有時候..很多溝通之所以無效...
    是因為彼此都用情緒在處理..應對

    佩服老ㄙㄨ的部份是...
    你很珍惜和孩子的每一個緣份
    鍥而不捨的...想要找出彼此問題的所在..
    然後去面對它..並處理...
    不因你是師長...他們是學生而以權威強壓..
    也不因你是大人..而屈不下身段想方法去釐清真相
    我相信在你這麼用心的經營下...
    每一份緣...都是最好的圓!!
    版主回覆:(2013-02-03 10:45:47)
    去掉情緒,
    才有溝通的空間。
    而重點是,
    願不願意放下這些情緒?
    為什麼要放下這些情緒?
     
    但往往放下了情緒,
    我們才明白這些放下都是值得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