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這段對話挺有意思的,想記錄下來。
朋友說:「老二最近情緒很大,每天都有自己的意見,動不動就發脾氣。」
朋友為人溫柔,謙遜,總是細心協助他人,不是會隨意責備孩子的媽媽,但也不溺愛孩子。她只能一次次和老二好好說話,但每天衝突不少次,有些苦惱。
我們繼續拼湊更多細節,發現女孩有個優秀的哥哥,哥哥總是自律的做好每件事,不讓爸媽煩心。
「女孩在討愛啊!」我說。
「因為哥哥太優秀,怕爸媽只有看到哥哥的好,而看不到她的需求,因此只能用吵鬧的方式來獲得關注。」
「但是我都一視同仁。」朋友委屈的說。
「我教過很多的學生,他們的內在都有著『爸媽偏心,覺得自己被忽視』的議題。他們通常都有著表現優秀的兄弟姐妹,所以內在隱含很大的恐懼情緒,用反抗、故意挨罵,來獲得大人的在乎或關心。」
我繼續說:「有意思的是,這些爸媽,都冤枉的說:我都一視同仁啊!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站在不同視角所造成的。孩子因為自卑感產生不安全感,而對爸媽的行為做出錯誤的解讀,因而用這種方式來討愛。」
「那要怎麼做呢?」朋友問。
「告訴她,不管她表現如何,爸媽會一直愛著她。讓她感受到即使表現不好,身邊仍有著不求表現、不求回報的愛。」
「其次,讓他們合作。讓兩個孩子一起完成任務,打破爸媽無意間營造出來的壁壘分明的『偽公平』。」
「三,讓他們為對方做一些事情,用關心對方,感受到『付出比接受更快樂』的道理。」
「並且,試著讚美她,讓她有自我價值感。」
朋友問:「我也很想讚美她,但和哥哥比起來,她很多事情沒做好,不知道該如何讚美她。」
我說:「教書很多年,教會我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把孩子的犯錯與他的心意,分開來看。犯錯是結果,也是輔導的起因,但我可以從一系列的對話中,仍找出值得讚美之處。而且是真心的。」
「阿德勒雖說不要讚美孩子,以免孩子過於渴求讚美而變得討好。但要讓孩子有存在的價值感,對自我認同,因此我們可以說『謝謝』,我們要為她澄清並看見努力後的自我價值感。」
「也就是客觀、具體陳述她的努力行為、她的認真態度。她想要改變、她覺得很抱歉、她有試著努力彌補,都應該切割出來,告訴她我們看到了。謝謝她對自己的努力,為她點亮自責的幽暗低谷。」
朋友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對過程的讚美,對態度的讚美,這功夫,我還得再多練習才行。」
其實我自己也還在學習。過往我不吝於讚美孩子,但現在我更謹慎小心的不帶著大人的評論,用『謝謝』、『謝謝你的幫忙』、『謝謝你這麼努力的……』這些字句,帶著孩子看到自我價值,對自我認同,進而對他人產生貢獻。
同時,當爸媽的我們,也要謝謝自己。
謝謝自己在這麼忙亂的生活裡,仍這麼用心學習,努力想帶好孩子。
我們肯定了自己,才不會從孩子身上討愛,愛就會開始流動在我們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