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一陣子生病了,我就跟他說都是你不愛洗手的關係。」
「那他聽完的反應是什麼?」我問。
這位媽媽說:「他就一臉不以為然的表情,還是繼續沒洗手吃東西。」
「是啊,他還是覺得沒洗手和他生病,這是兩回事。他用他的生活經驗去實驗,發現這樣也不會天天拉肚子、天天生病,所以他就更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過日子。」
「那我應該如何做?緊盯他嗎?每件事情都要我緊盯、檢查再檢查,這讓我們母子之間的緊張度升高,他感到痛苦我也覺得難受。」這位媽媽無奈的說。
「這其實是孩子在態度上出了問題,連帶的養成了不好的生活習慣,態度上出現了『你講你的,我做我的』的偏差。有時候這是因為說話沒有傳達到孩子的心裡,有時候是我們忘了修正孩子聽話時的不佳表情和心態。」
媽媽問:「那要怎麼才算是把話傳達到孩子的心裡?」
我說:「洗手和刷牙,不單單只是『會生病』的關連,還有『整潔習慣建立』的關連性。一個有良好家教的人,在生活各細節上都會十分注意。將來出社會後,生活習慣的每個細節,都會展現在眾人面前,別人的心裡也會眼觀這些舉止,而在心裡偷偷的打著分數。細節是偽裝不來的,只有平時不厭其煩的反覆練習,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哦,原來還可以這麼說。」
「其實和孩子溝通時,話不用說太多,重點是要有效果。有時候是我們說了太多,他們反而覺得煩了。如果發現這麼說沒有用,大人的內心就該去思考,該如何用另一個方式讓孩子相信。所謂的溝通,其實是有認真的聆聽、有彼此言語上的互動、並且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可以取代原先的價值判斷,才會有突破與落實的可能性出來。」我說。
這位媽媽點點頭。
我繼續說:「還有一個問題,是態度上的問題。不刷牙、不洗手,只是行為上的、表層上的錯誤而已;而深層的錯誤,卻是在態度上,他用應付、甚至是用欺騙的方式來逃避。我們不用去逼他去為『沒有刷牙』的行為道歉,但是卻一定要他去正視『為什麼用應付的態度』在做事?」
「對呀,態度真的很重要。」這位媽媽也附和的說。
「要讓孩子明確的說出態度上的錯誤,他才會恍然大悟自己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也會明白下次不該這麼做的原因,連帶的,把行為上的錯誤也一併修正了。」
這類的孩子通常特別的聰明,所以他看得到大人們的盲點,聰明全都用在這上頭了,這樣真的很可惜!對他們緊迫盯人,其實效果不大。最重要的,是我們大人要先認清孩子的問題,大多數都是來自大人的盲點。
其次,在溝通時,先修正孩子不佳的態度;並且在內心不斷的捫心自問,找出最正確、最有效力的話語,才能達到彼此溝通的真正效果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