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別急著強迫孩子「悔過」,而是讓他們學會「反思」。
「悔過」,是大人們要求孩子去做的一種處罰。這對於孩子而言,是被動的面對錯誤,也因此孩子的內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恐懼、不服氣、應付、逃避、只想給大人們一個交待......。但是卻無助於他自己觀看自己的內在,無法協助他去感受他人的傷痛。
「反思」則是一種自我觀看的狀態。大人們協助孩子,一步一步去看到自己這段時間的行為歷程;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去面對內在的起心動念、以及自己所造成的影響。反思的主角是孩子,反思的過程是主動而感性的。
也因此,擁有「反思」能力的孩子,會持續進步,因為他們認真的修正自己,每天與自己進行對話,什麼大小事都拿來反省一番。而總是被逼迫著「悔過」的孩子,始終犯著同樣的錯誤而來到大人們的面前。
那麼如何教孩子擁有「反思」能力呢?可能要透過逐步的書寫開始。在我班上,是先練習寫了兩週的每日反省小文,讓孩子每天習慣陳述自己不足的地方、習慣去面對自己;才能在孩子犯錯的當下,讓他們願意寫「反省單」來書寫自己的過錯。
反思的過程,可以分為幾個層面來觀看:1.在這樣的過程中,自己做錯的部份;2.這件事對自己所帶來的後果或影響;3.這件事對他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4.要如何彌補自己所造成的傷害;5.下一次同樣的時空背景下,要如何避免自己犯下同樣的錯誤。
有家長問到:「孩子就是不願意寫啊?在衝突的當下,她哭啊、鬧的,根本沒有辦法讓她去寫反省單......」這首先得先回到質問我們自己的內在:我們大人究竟是在強迫孩子「悔過」,還是有耐性的引導孩子去培養「反思」的習慣呢?
我說:「這可能要讓孩子有書寫的習慣,從讓孩子每天寫日記、心情小語、反省短文開始引導。當孩子習於用書寫來表達內在的想法時,我們就有機會去引導他的價值判斷。同時,第一次的反省單,可能要在孩子真心覺得自己做錯了、而且他也願意接受父母的教導時,才是最佳出場的時機。一定要把握這樣的機會。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反省單書寫經驗後,下一次孩子在面對寫反省單時,接受度就會高一點,也會比較快進入反思的狀態。」
這陣子以來,常發現「反省單」這個概念,被拿來與「悔過書」劃上等號。當孩子一犯錯時,大人們總是嚴厲的讓孩子去寫「反省單」。這讓孩子把「寫反省單」當成了一種「處罰」,可想而知,孩子可能會以「抗拒不寫」、「應付敷衍」、或是「寫出一篇漂亮的反省單」,來面對這樣的處罰。
然而,這件事究竟帶給孩子什麼教訓?而我們究竟教會了孩子什麼?這兩個真該用心探討的問題,就在「罰你去寫反省單」的處罰之中,完全消失了蹤影。